下载此文档

人居环境视角下关于绵阳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居环境视角下关于绵阳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灵动”的特质,成为城市承启生态人文的载体;绵阳的文化积淀孕育于江河交汇之处,涪江、安昌江的一二级河谷阶地是绵阳城市生长重要空间;河谷、阶地、低丘相映成趣,构成了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除充分发挥其地理经济价值以外,其社会服务功能应当作为滨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目前市民娱乐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未得以妥当营造。例如位于三江交汇处的桃花岛,考虑其地理区位,可建立为开敞性观景游憩公园或水上旅游体验基地等,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强化民众的公共参与性。但实际上,在追逐短期资金回报的蝇头小利下,桃花岛被大量开发居住项目,公共利益被私人利益蚕食鲸吞。

绵阳是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从经久遗存的禹羌文化、李白文化、嫘祖文化、蜀汉文化到现代的美食文化、码头文化,多元文化交融,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软环境营建氛围薄弱,加之对滨水文化遗址未加重视,致使绵阳市人文活动逐渐脱离水岸。譬如,历史上绵阳以涪江航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动脉,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方式,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期。因水利开发等综合因素影响,现区内河道已基本失去了通航的条件。而见证绵阳航运兴衰的涪江铁路桥渡码头,它是绵阳城区内唯一现存的过江轮渡渡口,现已废弃。如不加重视,码头则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境地,本不发达的码头文化也会就此没落。
4改进策略

水环境质量
在绵阳建成区内,特别是在条件适宜的消落带区域修复湿地植物生态区,严格控制一切造成水污染的源头,同时修复河漫滩的自然生境,营造完善的生态系统来进行水体自净,改善水环境质量。
生态固岸
位于绵阳市建成区外围的滨水两岸,多为自然或农耕状态,部分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应严格控制砂石开采,进行生态修复,防治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模仿山林植被层次,避免单一物种成片种植。滨江两岸坡度大于35%的地带,农田必须以梯田形式出现,50%以上只能用作林地。在现状碎石岸滩水土流失的地段,首先进行碎石和垃圾清理,选用耐湿本地植物做生态固岸,部分陡坡处可作阶梯式生态固岸。建成区地带的滨水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可改人工堤岸为生态固岸。


枯水期,水体水位下降后形成消落带,裸露的地表沉积了来自水体的大量营养盐,可在消落带出露初期栽培花卉,并在再次蓄水前进行收获并修剪枝条,既可降低裸露土壤的高蒸发量,又可形成宜人的水际景观。另外,例如在罗家脊一带,存在部分缓坡消落带,结合该地段已有生态基质,可着力培育湿地生境,给动植物提供一个人为干扰较小栖息环境。

对于建成区内体量巨大而呆板的防洪堤,建议作大面积的挡墙绿化工程,软化岸线环境。在城市中心地段应结合城市灯光工程,布置墙面灯光带,打破单一的视觉效果。






单栋建筑高度的设置要考虑服从于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韵律节奏。应与背景山体相协调,突出整体的氛围,形成错落有致的都市天际线。

对于沿江质量差,再利用价值低的旧

人居环境视角下关于绵阳市滨水区规划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住儿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