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导善
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预备群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发展。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虽然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表现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等好的品质,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同时也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完全可行的,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也不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那么,艺术教育自身是否又真正具有发挥“育德”功能的可能性呢?艺术教育在育德方面是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呢?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的可能性及优势分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自办私学,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并把礼乐作为其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将音乐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过程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教育在他看来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也特别强调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培养品德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培养品德诸乐调”。可见,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在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养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备内容和必经之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并具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当今普通高校的德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德育课程不受大学生欢迎。一些高校的德育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方式以理性说教和道德观念的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生硬,缺少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性格中还有少许叛逆,带有强制性的传统德育方式已经很难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与愉悦性的特点。艺术教育自身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教育性,既可动之以情,又可晓之以理;既能深入人心,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外部不自然的压力,其轻松活泼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与传统德育手段相比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因其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富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寓教于乐,淡化德育的强制性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弥补了高校传统德育的不足,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歌德也认为:“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风貌,通过对典型形象某种品质的强烈渲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观念影响。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这种关系实现其
以美导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