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质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但海绵城市项目投资量巨大、建设过程复杂,目前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法规险
根据系统工程方法论[10],从政府决策、跨部门合作、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探究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1)政府决策风险。面对现代社会风险问题,传统决策观念和相关制度受到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决策理念与制度架构,以有效规避风险,造福人类[11]。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理应为项目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否则,将影响有效决策从而带来风险。(2)跨部门合作风险。海绵城市规划是跨界规划[12],项目的开展不仅与规划、国土、排水、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相关,而且涉及环保、城管、林业、水务等部门,既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审批监管,也有业务范畴的指导协调。若跨部门合作管理不到位,利益权衡不善,将会带来风险。
2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的内在结构关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ing,ISM)是由美国Warfield教授在1973年创建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方法[6]。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确定研究系统的各项因素,进而借助关联矩阵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对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将复杂的研究系统分解成一个层级清晰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便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从中准确辨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
1
[13]。最后根据布尔代数的运算法则,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可达矩阵;对可达矩阵进行因素层级划分,最终得到要素间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14],由高到低得出风险影响因素。本文一级指标M由生态(M1)、经济(M2)、社会(M3)三方面构成,二级指标由9个要素构成。设要素集合S={S1,S2,S3,S4,S5...S9},具体名称及含义详见表1。
为判断上述要素之间的内在结构及逻辑关系,成立分别来自海绵城市建设单位、海绵城市管理部门、第三方咨询单位、高校研究中心的10人专家小组会商确定其内在关系,并用可达矩阵A表示。若A=(aij)=n×n,定义:当aij=1,则表示Si可以直接到达Sj;当aij=0,则表示Si不可直接到达Sj[14],详见表2。,并运用模型公式得出风险因素的等级划分结果:第一层级(L1)为S1,S2,S3;第二层级(L2)为S6,S8;第三层级(L3)为S5,S7,S9;第四层级(L4)为S4,详见图1。
3影响因素结构解析
.
1
通过模型分析可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系统是一个四层级结构,其中L1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L2和L3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L4为深层根源影响因素。
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为目标把控失误风险S1、海绵体空间布局失谐风险S2和地域差异性失调风险S3,均属于生态风险。说明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微观层面的生态环境,包括设计者对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认知径流量和水质污染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水质净化同样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不同尺度海绵体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是海绵城市建设实效的重要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重要素,否则影响植被生长环境,将直接造成生态风险。
中层间接影响因素由市场竞争失序风险S6、跨部门合作风险S8、融资与债务风险S5、政府决策风险S7、公众参与风险S9构成。由图1可知,L2中市场竞争失序风险与跨部门合作风险两个因素相互之间无直接影响关系,但都直接影响于第一层级中的三个因素,说明:(1)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场竞争将表现为全产业链竞争,是综合实力的比较,而非单纯资本实力或投资规模的比拼,当下
.
1
PPP模式广为采用,但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易造成市场秩序紊乱。资金因素作为项目进行必备条件,若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到项目建设施工,而对理念认知不透彻、偷工减料、盲目跟风等都将促使L1中生态风险的发生。
(2)海绵城市的建设依托不同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完成,一旦部门间出现相互扯皮、配合不当甚至失去配合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者对雨水径流量和水质污染的理性认同,对项目空间尺度的有效把握,以及对地域特性的正确识别。L3中融资与债务风险、政府决策风险、公众参与风险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回路,说明:政府决策在整个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系统中影响最大,有六大因素受其直接影响。事实上,自国家提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