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
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 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 古义:
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 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
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
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
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
归去来兮辞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