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唐诗三百首:送李端·卢纶
这篇关于少儿唐诗三百首:送李端·卢纶,是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送李端》由卢纶(卢伦)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感人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验了尴尬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更加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终归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的盼望是下次早日会面。但此时此刻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会面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将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刘永年《唐诗鉴赏大辞典》)
周一测试,试卷中选了唐人卢纶的送别诗《送李端》,学生赏析的语言颇为零碎,此时此刻选取刘永年的鉴赏文章,共同分析,赏鉴。用例如下:“〈〉”示增字、增句;“〔〕”示改订文字;“[]”示分析文字。
原诗如下: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刘先生开篇便说“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是为总括,历来诗论不过如此,但是总有先入为主之嫌,因为这样以来读者就丢失了话语权。]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故关〉衰草落笔。〈“故关”当为“古久的要塞”。古久的要塞况味沧桑,更助凄凉意味的表现。〉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此处臆测了],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此词生僻,不如换作“平白、直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厚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其次〔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识君迟”,是否故人一见挚友即可运用,待考。]沿着这条路慢慢远离〔行〕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友人已去,是否仍可用“依依”摹情?愚以为“执手相看泪眼”是用“恋恋不舍”正值其时,此处那么不然。人已远去,私用怅惘、失落、伤悲等词更为稳妥。]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衬托”一词甚好,仿佛烘云托月,以云造境,悲凉之情油然生]。友人最终〔衍〕远行了,此时此刻留在这原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伐,静默地踏上风雪归途。[“只得”一词甚好,不得不如此。有“暮雪催人归”之意,更见情深难了。]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到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开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淡雅”一词看似婉妙,实那么曲就,“淡”那么“淡”矣,“雅”那么未然]中见出沉郁。
第三〔颈〕联回忆往事,感慨身世,[此处不如换作“回忆身世,感慨往事”。]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心情凝合的警句[警句是简练而含义深
少儿唐诗三百首:送李端·卢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