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笑琴 摘 要: 课程改革的当下如何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作者认为要让课堂和谐愉悦,必须把课堂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融入其中,体验交流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和谐 开放课堂 ,贵在得法。我引导学生优化学法。在教古诗《山行》一课时,通过观看图片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因势利导:谁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诗人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和小伙伴合作背诵,有的用演话剧的形式……课堂欢笑连连,其乐融融。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开放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才会成为开放式教学的主体,否则,学生只是封闭式的主体。我们不应一味地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而应该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让他们带着教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经受实践的锻炼。学了《滥竽充数》后,我指导学生练习写《南郭先生出逃以后……》,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南郭先生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干起了老本行。有的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努力学艺,又回到了齐国的乐队。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了拓展,创新的萌芽破土而出。
语文源于生活。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经历形成关联,才有意义。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应该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二、彰显个性评价,唤醒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
因此,和谐的课堂始终要让学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比如主动征询他们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性地说:“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字写得再差,只要他比上次有进步,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优秀”,因为那是他一笔一画的杰作;孩子不敢回答问题,我鼓励他举手,因为那小小的举手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战胜畏惧的成功体验。
教师有责任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学习交流。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闹出笑话,教师要宽容对待,给予鼓励:“你的声音很响亮,请回答得再仔细一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把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盼,把成功的体验撒播到整个人生中,孩子们将徜徉在成功的海洋里。
三、激发积极情感,共享交流乐趣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