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需要和动机
教学目标: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需要、动机、诱因、驱力等
2、掌握需要的类型、马斯洛等的需要层次理论,掌握动机的形成条件、类型和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内容:重点: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类型与形成,学习动机的激发
难点: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这五层的关系是这样的,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是生存必须的,高层次需要则与人的健康等有关;在个体的发展中,低层次需要出现得早,高层次的需要出现得较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三)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三种基本需要是:(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
(3)成长需要
阿尔德夫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并不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产生的。这三种需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次等级。他指出,各种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越强烈。
(四)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人在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性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资历高的经理成就需要强烈,对合群的需要相对较低。他认为,高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并且组织了训练班,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motive)
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形成
内在条件:需要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外在条件:诱因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动机的作用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
需要和动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