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要想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发了国内首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使安徽省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2003年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2008年安徽省启动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建设,2009年安徽省政府积极组织申报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2012年,科技部将安徽省列为全国七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阜阳、芜湖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其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舒城、宁国被批准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安徽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示范任务基本完成,省经信委、省农委投入800多万元,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农户开展信息化服务,示范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另外,安徽省农委牵头有关部门研发的农业GIS信息系统、农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各个领域,为发展“智能农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目标迈进。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①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②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