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 1. 美国心理学家 . 奥尔波特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 B- 行为, P- 个体, E- 个体所处的情境, f- 函数关系。二、 1.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 经验描述阶段是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其特点是: 在观察的基础上, 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4.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 20 世纪 20 年代。其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 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 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 1.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 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 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⑵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 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是个社会学概念。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 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四、角色失败, 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 放弃原有角色。五、 1.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镜我, 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积极的自我暗示)。 3. 自我概念的功能: ⑴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⑵解释经验⑶决定期待。 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⑴生理自我( 始于出生 8 个月左右,3 岁左右基本成熟)⑵社会自我( 大致从 3 岁到 13、 14岁)⑶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 10 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六、 1.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 影响自尊的因素:⑴家庭中亲子关系⑵行为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社会知觉与归因一、 1. 印象是个体( 认知主体) 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 印象形成的效应: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熟人之间, 易出现近因效应; 生人之间, 易出现首因效应)⑵光环效应, 也称晕轮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⑶刻板印象(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重要!! 3.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 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 印象管理, 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投人所好。二、 1. 归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行为原因的分类:⑴内因与外因⑵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⑶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 控制点理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 外控者,消极的。 4. 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 ⑴不变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协变原则。三、 1. 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 考虑三种信息:⑴特异性信息⑵共同性信息⑶一致性信息。 2. 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 三高,外归因)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 两低一高,内归因)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 U 型曲线,即中等
社会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