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摘要]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主要缺陷,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主要缺陷包括:课程模块之间和内部的比例不尽合理;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机整体;课程体系刚性有余,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双重脱节;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必须针对这些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94-03
1课程模块之间和内部的比例不尽合理
从知识梯度来看,通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从选择权来看,又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近50%的比例横向比较,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就是公共基础课略显不足,只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笔者以为,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比例是过高还是过低,关键是要观察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如果安排的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所需要,那么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反之则应当适当减少。例如,大学语文或者作文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数学类课程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管理定量分析奠定基础;计算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该说这些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形成大有裨益,所以这些课程基本都列入世界各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名单。但我国的情况是,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通识教育模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这些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内容安排流于形式。与此同时,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知识严重不足。
通过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的比较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前者(全部属于必修)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分上都远远超过专业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专业课程中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总和。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原因部分来自于国家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规定。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货币银行学等。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不敢轻易违背教育部的意图,据此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因此几乎没有剩下可选择的余地了。另外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地方性综合院校普遍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而难以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和深度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失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相比,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可以说,专业基础课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技能,而专业课应该更多地承担起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课的薄弱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一些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