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相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覆盖、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老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概非凡,真是天下最宏伟壮丽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日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实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非常喧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欣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雄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阅读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终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依次写的?哪些部分是具体,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丽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望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淌、一帆风顺、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尝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慧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尝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特别美,选择你喜爱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爱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爱(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宏大奇观,今日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奇妙、壮丽的自然景象。你心中肯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依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丽(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绘声绘色
《观潮》教学设计 3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潮来时,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
在读中感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特别熟识。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概宏伟,令人赞美。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雄伟,更壮丽。想不想去观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学问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学问,还要让课外学问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情愿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
《观潮》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