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在李老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学中探究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美丽、或激扬的美的过程。对于《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更应当放手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自主感悟,老师只能适时而恰当地引导、启发、点拨、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尝文本内涵,从而培育学生独立阅读的实力。
课堂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建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绽开,且逐层深化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楚,流畅,重点突出。
二、利用文本层层深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子,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这一点我很没有把握。因为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赐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节课我抛下顾虑,尝试着要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证明,只要引领得当,老师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课堂中我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入手,学生通过读文得出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创建了奇迹的老人”、“这是一个执着的老人”、“这是一个有着坚决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问:“那么,你看到这些不同的评价语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我相机板书:“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建了奇迹”。然后让学生默读文本,思索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读懂了老人创建奇迹的了不得。接着进一步体会“老人为什么肯定要种树”,“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刻领悟了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谈个人感受,层层深化地、主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授方法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学习杨老师,回顾了品读文章的方法,提示学生发觉作者怎么写的隐私,再抓住关键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来反复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了老人创建的奇迹,深切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为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而感动。最终在满怀崇敬、感动之中齐呼课题《青山不老》,借助文本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四、恰当运用评价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
德国教化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事,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是激发能量的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唤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奋斗的航标。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才能获得志向的效果呢?我学习了许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适时地用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真诚的表扬他们,热忱地感染他们,唤醒了他们的参加意识,实现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中的缺憾
1、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2、老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
上完这一堂课,我相识到了略读课文应当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让学生有更多的沟通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子。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化、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建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设计了很多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这样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建的,进而通过重点句的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些问题绽开,且层层深化,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楚,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建了奇迹”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索问题,通过朗读,领悟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爱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
存在不足:
1、课堂缺少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引导不到位。
2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