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比照阅读,理解课文 2、检查。
出示简单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喜闻乐见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相互读,相互订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老师留意采纳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示学生留意形旁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凹凸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慢慢远去,消逝在蓝天的终点”理解;
“喜闻乐见”,老师说明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老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
3、对于较难的“西辞”,老师画简笔画说明。
五、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肯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喜闻乐见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我的思索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探讨。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要真正地敬重学生,信任学生,许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学问、实力加上老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老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老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爱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老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一、干脆揭题,自主定位
1、今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爱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依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情愿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依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相互探讨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结合板书:友情永不绝)
“依依惜别”。
[(1)、(2)两部分依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依次不固定]
(3)谁情愿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挚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接着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
(3)悟:
《黄鹤楼送别》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