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安排1
一、学情分析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依据《课程标准》中运动参加、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一”的活动与内容目标要求,把所编的队形练习、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嬉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改变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留意力,同时让学生一起先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学问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供应自主选择算法与沟通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支配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依次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依次的方法许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依次》就围围着这一主题绽开的。
2、相识物体的形态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相识物体》所相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洁物体的形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阅历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相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验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阅历。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肯定的数学阅历,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用心听讲,参加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识,很少有倾听、沟通、阅读、书写的沟通技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安排4
一、教材分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问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看法这三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打算课,位置,10以内数的相识和加减法,相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相识,相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学问与技能
,能驾驭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依次,能比较数的大小,驾驭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了解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驾驭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娴熟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娴熟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洁的讲解并描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化,培育学生仔细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齐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依据地思索问题。
(二)、数学思索方面
1、能运用生活阅历,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说明,并初步学会用详细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洁现象。
2、能对简洁物体和图形的形态、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洁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验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