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想好了再“跳槽”
赵春于上世纪80年月初毕业于西北一所重点高校,身为那个年月的“天之骄子”,毕业后被安排到家乡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计算机操作。在当时,这样的职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事业有成的资本和受人敬重的理由。
2
想好了再“跳槽”
赵春于上世纪80年月初毕业于西北一所重点高校,身为那个年月的“天之骄子”,毕业后被安排到家乡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计算机操作。在当时,这样的职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事业有成的资本和受人敬重的理由。
在那家国企里,赵春一干就是十几年。长期徘徊不前的待遇、早出晚归的辛苦、对单位前景隐隐的担忧,使赵春最终痛下决心,调离供职十几年的单位,调入家门口的另外一家国企。从国企调入国企,每天不必再起早贪黑地来回于家与单位这“两点一线”之间,但他的心态却愈发失衡:新单位的工资待遇与原单位相差无几,而且由于效益不好,正在方案大批裁人。无巧不成书,原先那家企业在赵春调出不久,经济效益开头复苏,岗位工资也涨到了两三千元。被命运无情地“涮”了一把的赵春,把一腔愤懑释放到了工作上
四周楚歌的赵春,下决心要离开企业,离开生他养他的这座城市。于是,赵春放弃了家门口的工作,只身一人前往山东一座小城的一家职业学校,谋到一份教电脑的差事。新的工作虽然与抱负的职业差距甚远,但赵春还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干好。可是,身在外地工作真是有许多不便利:与妻子分居两地,一年大多数时候都见不上妻女的面,老人生了重病也只能干焦急。每逢阖家团聚的节日,身在异乡的赵春心里总是倍感凄凉。对于年届不惑的赵春而言,这第三份工作毕竟还能干几天,已经越来越成了一个未知数。为了回到家乡,赵春几乎想尽了方法,动用了全部或近或远的关系,可是,此时却再没有一个单位想接收我。
2
在这个悸动的年月里,许多年轻人或为了飞得更高,或为了不菲的收入,纷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跳槽”,“炒老板”成了一种颇为时尚的选择。的确,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年月,已经一去不返,但频频地更换职业,是否就是上策呢?答案明显并非如此。一份工作就是一份财宝,在一个职位上做上三年五载,除了赚取的那份薪水外,你已经积累了一份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宝,譬如阅历、客户、人脉等等,而一旦变换工作,则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你能保证在新的岗位上做得比以前更精彩吗?想好了再跳槽,这是赵春的忠告。
想好了再“跳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