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
摘要:本文认为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既发明了“阳燧取火法”,火焰鉴别元素法,同时也继承了道教修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合理思想内核。在上清派道士那里,炼丹术乃是达
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
摘要:本文认为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既发明了“阳燧取火法”,火焰鉴别元素法,同时也继承了道教修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合理思想内核。在上清派道士那里,炼丹术乃是达道的舟筏和桥梁,最终服务于他们的宗教目的。
关键词: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中国古代科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把道教的思想体系概括为哲学、宗教和原始科技的结合体。他认为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并且“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通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1]。在谈论道教与科技的关系时,道教炼丹术尤为引人注目。众所周知,道教炼丹术曾经对古代冶金、化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
一部道教史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古代科技史,也不是思想史资源和科技史资源的简单相加。因此,厘清这两者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科技和道教思想体系的内涵。
道教上清派是道教一个重要派别,其炼丹术在道教史上独树一帜。道教上清炼丹术与参同契一系的古炼丹术迥然不同:既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也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具有理旨淡薄、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道教上清炼丹术的研究不仅助于进一步揭示参同契一系以外的古代炼丹术的真实面目,同时有助于追溯道教思想发展史的脉络,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为个案,详细考察并分析其在科技史和思想史两个层面的深层意义。
炼丹术虽然不是道教上清派的主流修炼法术,但在上清派的历史上却值得一书。首先,上清派中不乏伟大的炼丹家,如: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就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着名的炼丹家。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为了炼好丹,他甚至一度改服易氏,隐身于深山旷野之中。后炼丹成功,于梁天监中献丹于武帝。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着作。陶弘景的专着虽
已失传,但历代本草学援引了不少他的论述。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至卷^一“金石类”为例,共载有关药物一百三十四条,引自陶氏〈〈本草集注》卷二“玉石类”原文的五十七条,几近半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收的内容来看,陶弘景对金石的产地、形质、分类、用途及疗效均作了总结。此外,他还对刀剑的冶锻及古代刀剑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据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的记载,陶
弘景对待炼丹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既不盲从古说,也不轻易尝试那些意思不明的丹方。
他炼丹的第一步就是对丹经中所记载的
“丹方”进行了严格的甄别与筛选。他认为,有的丹方口诀不露,方法舛略;有的丹方有假冒附加的成分;有的丹方用药甚偏,难以米办。最后才选中了"上清九转金丹方'’,认为
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