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支配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这个□就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让学生经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讨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接着探讨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遗忘了;我望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困难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始终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老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力求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肯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让他们经验学问的发觉、问题的思索、规律的找寻、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学问结构的建构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短短的一节课,时时充溢生命活力。这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呈现的关键。作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供应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终归是学习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别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必需留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学具操作要留意适时、适量和适度。适时就是要留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限制运用的次数,活动的时间,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适度是指当学生的感性相识已积累到肯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刚好抽象概括,驾驭火候,使感性相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相识。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其次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接着采纳“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干脆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说明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终在依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究中,由于学生刚刚相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困难,因此采纳“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
  今日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探讨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但要留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分: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二者在教学中的依次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睬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似乎不能够充分理解,的确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协助。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似乎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缘由很简洁太抽象了。
  方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分在于例题是在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