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四川盆地: 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远古时期是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运动而在 7000 万年前形成盆地。地域范围大致以广元--- 奉节---- 叙永---- 雅安四点连线做为盆地的底部与四面高山的分界线。四川盆地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且分为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是我省最大的平原。以东地区为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 华蓥山主峰海拔 1704 米,是盆地内最高峰。其川西片区以成都为中心城市, 川中北片区以南充为中心城市; 成都、南充构成了四川盆地经济区的二个片区的中心城市。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北:大巴山、米仓山;东:七曜山、巫山、大娄山;西: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 2、笮桥又称索桥, 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古蜀人为了突破封闭, 创造了笮桥。在河流绝壁无以渡越之处, 编竹成索,两端分系于两岸所凿石鼻之中,手足循索即可玄渡而过。后来又演化出多种形制。至今在四川尚可见到的还有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都江堰的安澜桥以及著名的泸定铁索桥。 3 、都江堰: 是世界文化遗产。古称"湔棚"、"湔堰"、"金堤"、"都安大堰"、" 楗尾堰",到了宋朝才有都江堰之名。公元前 256 年,为秦国灭楚国提供物质基础,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在开明王朝凿开玉垒山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它主要由鱼嘴(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分成内江、外江)、飞沙堰(作用是泄洪排砂石)、宝瓶口( 被凿开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内江通道)。三个部分组成。自此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同时,是四川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许多创造发明和实践经验世代相传(“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4、剑门关: 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 因两山相峙如门, 故称“剑门”。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重要关隘。扼守着四川的北大门, 关乎四川生死存亡,故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所以,此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5 、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有用的土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被称为“财富之母”。四川土地资源具有: 1 、四川地貌类型丰富, 4 种地貌类型齐全,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2 、四川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质量居西部第一位。 3 、四川省土地利用地域差异十分明显等特点。 6、巴渝舞:古代巴渝民间武舞,是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中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均用巴人自己的语言演唱。具有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的特点,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汉、唐文献追述,巴人这种乐舞的舞曲分为《矛渝本歌曲》、《安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四章。汉初:成为宫廷乐舞;三国曹魏: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易名为“宣武舞”。唐时: 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从宫廷乐舞中消失。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今犹存(如川江号子、川剧帮腔、盾牌舞等)。 7、《产宝》:唐代后期( 宣宗时期) 妇产科专家昝殷著。《产宝》被认为是“医效神验”,因而后世又
四川地方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