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建筑一直在呈现某种不伦不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过这确实是非理性思考的产物。在没有选择和判断的接纳所有多元文化的时期,也许我们目前确实需要更多的秩序与统一的标准。至少为了避免官本位制度以及盲目的兼容对建筑形态和城市机理产生的剧烈影响。或术”。先抛开文丘里引用他的原因是什么。单从这句话来说我便有不同的见解,他以“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你能获得多层意义”来当论证,这似乎过于牵强。难道只能获得一层意义的才称得上纯艺术?再看看文丘里借用这个例子要说明的问题:意象和现实并存所产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可理解为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确达到了他所说的不定性,因意义不唯一。
在这章中,文丘里将科学家与诗人进行了比较,个人认为,这是多余的,建筑设计不是音乐,不是诗歌,更不是靠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好的建筑背后有一位兼容了多学科知识的设计者,这位设计者称不上诗人,更谈不上科学家,建筑师就是建筑师。他一生若再有其它与之甚远的称号,那他便属于其它,不属于建筑师。不反对学科之间的兼容性,但决不赞同成功建筑师的多种身份。当然他可以是建筑理论家或是建筑大师或其它与建筑相关的称号。
接下来文丘里进行了更加细微的分析来说明复杂与矛盾。因怕一次性贴出来过长,所以想分段分时间贴出来。有利于大家的讨论。
第四章, 矛盾的层次:建筑中“两者兼顾”的现象。
这章又是让人头痛的,第三章我反复读了N遍,还是认为理解得很模糊,索性将之抛开,过个半年再去读定有不同的理解或是更深的理解,好的理论书籍就是这点好,久读不厌。
这一章并没有过多涉及功能,大体上都在谈论形式,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是非同寻常的,但有时我们不顾形式也能使建筑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茅草屋、窑洞。茅草屋可看成是用线条组成的实本,而窑洞没有过多的立面,但是它非常实用,如冬暖夏凉。
建筑中的意义与实用这一矛盾层次或多或少是模糊不定的,的确是那样。很多时候我做完方案才考虑方案的意义,然后增加一些虚而不实的语句便组成设计说明,这是时代所需,并不是人人都愿意这样做。设计说明的通用性是很强的,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人员的懒惰。
这本书读起来心情会很轻松,因为文丘里没有否定任何风格的建筑,他更多地是在说明建筑的一种性质,那种逆反心理在此处便很少出现。
对于许多刻意追求个性的建筑我并不是那么地欣赏,自成一派可以,但是需要在能让人接受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建筑数量越多,追求个性的机会就越大,建筑规模越大,追求个性给予的机会也就越大,而这些恰恰是现代社会赋予当代建筑师的最好的图纸,任凭建筑师在图纸上画画,但整张画几乎没一处统一的,主观上讲这就谈不上矛盾,因为它不具备矛盾应有的条件,但是将这张画剪掉,分成N多张分别分给N多人,这样每个人所分到的纸张上会出现一种思想,既是一种思想,那么他便会有自己的统一性,如此,矛盾也就产生了,我觉得复杂与矛盾应该是在小环境中谈论的。文丘里正是针对每一个个体展开了谈论,他不排除任何建筑的产生,同样也接受着各类建筑并试图将之合理化,解释一栋建筑的过程也就是解释它合理性的过程。大的统一与小的统一,两者不能兼顾。
第五章,矛盾的层次续篇:双重功能的要素。
看完前四章,我差不多有一个星期看不下什么书,即使手上有许多书等着我去看。脑子一下子真是消化不了,特别伤脑力。还好,当我看第五章时就好多了,感觉没有前几章那么伤脑力。
建筑史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