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筹划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措施,能对的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的信箱?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措施,感受加数和和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所有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她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因此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涉及下面部分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结识和加减法,结识图形,6—10的结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结识,数学乐园,结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
1、纯熟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多种和第多种,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懂得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懂得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纯熟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部分简朴的实际问题。
4、结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达数的大小。
5、直观结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理解位置方向,懂得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结识钟表,会结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核心、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步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本。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需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核心表目前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涉及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本来的第一单元,核心目的是理解学生数数的状况和经验。比多少是本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本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和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核心是结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本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和“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1)平面、立体图形的结识分散编排。
结识图形本来涉及:结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核心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结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目前本册先结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结识平面图形。
(2)只结识整时。
“结识钟表”本来涉及:结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般反映:半时的结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结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结识“整时”。
六、措施和措施:
《原则》和教科书,提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本,充足运用教材资源,谋求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观测和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合伙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部分有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当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档生和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入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涉及下面部分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结识和加减法,结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结识,结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核心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