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公文第一节公文概述一、、公文定义:是国家机关及其它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的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公文含义理解: 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它社会组织。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1、公文, 或称文书、文件, 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公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公文的发展阶段: ①原始社会:结绳记事; ②商代后期: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 ③西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 ④《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 ⑤秦汉: “书”、“奏”——我国最早出现的上行公文是“书、奏”; ⑥汉代:出现了“章”“表”“疏”“议”“启”等上行文,平行文“移书”“关”“刺”“咨”,下行文“令”“谕”“教”“制”; ⑦辛亥革命以后:《公文程式》“令”“咨”“呈”“示”“状”五种。①恩格斯把文字应用文献记录,即文书工作的出现当作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商代后期: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西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文;汉代及稍后,又出现了章、表、疏、议、启等上行文,官府之间移书、关、刺、咨等平行文,另令、谕、制、教等下行文; 1912 年元月, 临时政府规定公文分为:令、咨、呈、示、状五种。③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青铜、竹木、谦帛等。直至东晋末年,太尉恒玄下令公文统一用纸。三、文书、文件和公文 1、文书: 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总称,既可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是一个整体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 2、文件:出现于清末广义上说:它同文书一样,既可指公务文件,也可指私人文件,有时也可以指文件材料的总称。狭义上说: 文件主要是指机关、组织制成和发布的具有固定格式和文件版头的正式行文。 3、公文: 是指各机单位为了办理公务而形成的文件材料。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4、在机关中三者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即公务文书。第二节公文的特点与作用一、公文的特点: 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3、公文特定的效用 4、公文有规范体式 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法定作者: 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负担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行文单位: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称为行文单位。公文的制发:经过起草、核稿、签发等程序。 2 公文的签收:签收登记、分办、批办、承办、催办等。批办是指机关或部门的领导人对来文办理提出指示性意见的决策性活动二、公文的作用公文的作用:公文的作用在于它是党和国家具体领导和管理政务, 机关之间相互进行联系以及机关内部处理工作事务的一种工具。公文的作用表现在: 1、领导与指导作用 2、行为规范作用 3、传递信息作用 4、公务联系作用 5、凭据记载作用第三节公文的分类与名称一、公文的分类: 1、从公文的来源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①对外文件:简称发文,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②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③内部文件: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 2、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行文关系:指发文机关同收文机关间的公文往来关系。①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 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请示、报告) ②下行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指示、决定、通知、批复) ③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函) 3、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 秘密文件(秘密、机密、绝密)、普通文件、公布文件①秘密文件: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②普通文件:是指相对秘密文件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说,也可称为非密文件。指非无密可保,可供任何人阅看的文件。③公布文件:是指向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 4、从公文制发机关的性质和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①法规文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公文知识点提纲N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