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 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 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 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 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 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 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 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 还有饮屠苏酒。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所谓屠苏酒, 其实是一种椒酒。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 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岁旦屠苏酒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术十八铢, 桔梗、蜀椒各十五铢, 桂心十八铢, 乌头六铢, 菝葜十二铢,( 一方有防风一两), 此七味咀碎, 袋盛, 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 令至泥, 正月朔日平晓出药, 置酒中煎数沸, 于东向户中饮之。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 被称为药中的将军; 白术健胃、利水、解热, 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 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 菝葜驱毒、防腐、定神。综上所述, 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 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据《保生秘要》云: “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2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它既是我国传统祭祀的节日, 是人们扫墓和祭祖的日子, 又是草木生发, 万物生发的时候, 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这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中医认为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 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 如果肝气过旺, 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 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还可造成情绪失调, 气血运行不畅, 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此时养生重在养肝。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踏青就是春季养肝最好的选择, 出门踏青能起到养肝的效果。人在春天适当增加运动, 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 阳气生发。肝开窍于目, 肝气越旺盛, 目也就越清明。春天还可以郊外踏青, 可以使人气血冲和, 心宁神安。此时天气转暖, 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久坐伤肉。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