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答:(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三、什么是自然遗产? 答:( 1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2 (3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答: 2004 年8 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 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生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措施是什么? 答:( 1 )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 )制定标准,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探索动态整体性保护 4 方式; (4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5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6 )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7)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 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十二、如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答:(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3)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5)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十三、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 1 )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2 )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5 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3 )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十四、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国际公约? 答:( 1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1966 年 12月 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第 2200 A号决议通过); (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 1972 年 11月 16 日在巴黎通过);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
非物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