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优秀的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
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小组合作法、引导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会课调整特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化家。其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初中课文选入的有散文《春》《背影》。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三、检查预习
老师分发《春》导学案,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完成学程单1—3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听老师范读课文,留意朗读要领。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朗读得最好!并思索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3、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完成学程单第一部分第4题。
五、精读分析课文。
1、师生互动,分析第一部分。
(1)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2)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读课文绘春。
春草图:(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4)按什么样的依次来写的?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5)在写法上有什么特殊?
春风图:(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摩挲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摩挲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春雨图:(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4)这一段的写景依次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3、分析颂春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小组合作完成。
六、妙笔生花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出屏幕上的这幅画。老师展示,学生描绘。
七、老师小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原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给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朝气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酷爱春天、向往将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作业布置1、第11课学程单、小练习册和大练习册。
板书设计11、春
朱自清
盼春:东风来,春天近东风报春
春草图→由物及人→正面侧面相结合
绘春春花图→由高到低→虚实结合层层铺垫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运用通感描写衬托迎春
春雨图→由物及人,由近及远→动静结合
像娃娃→春之新生
颂春像小姑娘→春之漂亮
像青年→春之健壮
朱自清《春》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
朗润 酝酿 卖弄 响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驾驭“酝酿”、“烘托”的语境。
:
涨 藏
二、实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视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视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呈现了大地回春、朝气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气。
二、结构内容
第 一部分(1)盼春
其次部分(2-7)绘春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依次跟作
朱自清《春》优秀的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