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1
读《志向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全部,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索从而了解自我、社会、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志向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奇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志向国》谈及了道德、教化、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假如说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志向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探讨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赐予友人,把恶赐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溢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其次卷起,起先探讨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志向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英勇、才智和节制。“每个人必需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溢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欢乐的,不正义的人是苦痛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旧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 ? 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索套牢。或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依据详细环境,状况而定的。或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索这一问题,众人的力气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当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或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索精神。或许……
志向名贵的谎言。 ( 读后感 )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志向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也许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 ( 志向国 ) 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简单望见仁善的本质,犹如心底到处潜藏着慈爱,虽时常杳渺飘忽不行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志向国的结尾:让我们恒久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 得到酬劳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多数,而《志向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始终为后人称道。
柏拉图志向4
我从不曾仔细去思索自由。当铁链日渐被腐蚀,我最终摆脱了铁链,尝试着去走出洞窟时,我以为我是自由的了。但是,洞窟外剧烈的阳光却刺得我眼睛生疼!我起先思索,我是行动自由了?还是思想自由了?我迷茫,我摸索,我一步一步地探寻。
“极端的自由就是极端的奴役。”柏拉图在谈到四种制度时认为极端的自由就是不自由,而是变成了奴役,人本是自己的主子,却变成了自由的奴役。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越来越多。无论古今,人们追求自由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追求自由,却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自由的牢笼。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本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不再是给人们带来兴奋感,反倒是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假如有人问我,你自由吗?我可能会难以回答。什么是自由?人们一边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一边疯狂地增长自己的欲望,无形中我们给自己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甚至许多人因为焦虑和惯性而陷入“超重”的生活。我们变更着,也被变更着。物质增长,欲望滋生,竞争激增,我们被迫前进,被迫选择,处于时代的激流中,不进则退。自由,本该是自由自在,和谐融洽的呀,为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从事批判,这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生活方式,但是996的日子里怎么会允许你这样?我们行动越来越自由了,但是我们思想却被禁锢了。高铁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有多少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又怎么会有时间来享受精神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