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成为儿童与成人的“口欲攻击”——包括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的心理根源。此外,如在口欲期遭受到心理挫折,里比多则可能发生固着;如果在以后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期)遭遇心理挫折时,里比多亦可能退行与固着于口欲期。口淫症性变态与性交前调情喜欢用唇舌吻触异性生殖器者,皆属于里比多固着于口欲期的表现。
2、肛欲期。
自1岁至2岁左右。该时里比多下移贯注于肛门、直肠区的活动,此时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该时幼儿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时常给予玩弄。如果在该时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着于肛欲期。临床上所见到的恋粪癖(日本称为“恋粪色情”)、灌肠癖、男被动同性恋者喜欢接受肛门性交者,皆属于里比多固着于肛欲期的表现。
3、性蕾期——亦译为“阳具欲期”。
日本译为“阳根期”。自2岁至4岁,该时里比多转移贯注于幼儿尚未发育的生殖器(阴茎或阴蒂),他们通过玩弄阴茎或刺激阴蒂(如夹腿摩擦或触碰椅脚)而获得。这种幼儿期手淫与成人手淫性质不同,既无成人的性意识与性交意愿,也无成人的性生理反应(如射精),不过是幼儿的一种性游戏而已,因此不应用成人的偏见对他们进行过于严苛的责备;否则因此造成的心灵创伤,可能对性产生罪恶或恐惧感,成为成年后性功能障碍的根源。一般通过适当的教育或转移孩子们的兴趣,即可消除此不良行为。
4、俄狄帕斯情结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前述的3个阶段(口欲、肛欲与性蕾期,0岁至4岁左右),里比多主要贯注于自体的各部位获得肉体快感,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或“原始性自恋”。在此之后,里比多则转移贯注于外界对象,开始他“恋”,首先目标是家庭内的异性亲长。弗洛伊德对此命名为俄狄帕斯情结,又名子恋母(仇父)情结。该名称引自著名希腊悲剧《俄狄帕斯王》的故事:俄狄帕斯原是底比斯国王与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儿子,生后神谕,该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因此国王命人将其抛弃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献给无子的邻国国王。该国国王视其如已生,将他抚养成人,并准备将王位传给他。俄狄帕斯在受命前又获神喻,内容同前,因此深感恐惧不安而出外逃离。路遇其父,发生冲突,在互不相识下将其父杀死。后来又除掉底比斯境内的恶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拥戴成为新国王,娶其生母为妻,生下二女。后来底比斯连续遭受天灾,经过祈祷后神喻,并据此进行详细调查,俄狄帕斯最后发现自己即是杀害前国王(生父)的凶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则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愤下自杀,俄狄帕斯则自感罪恶深重,自残双目后,携两女流亡他乡。
弗洛伊德将“子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帕斯情结,并将“女恋父”情结命名为“伊莱克拉特情结
”,亦称“女俄狄帕斯情结”。他认为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结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母—子或父—女间的乱伦(性变态),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
弗洛伊德性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