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扫地变革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扫地变革记
杨 枫
城市环卫作业被老百姓叫作扫大街。就是这个很不起眼的行当,计划经济色彩却比较浓厚――市容环卫行业由政府一手包揽,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观念陈旧……这些制约市政管理的顽症,在实行环卫作业市环境卫生长期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在主城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中,江北区曾经连续三次位居榜尾。
经过调查分析,江北区发现,环卫工作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脏在路面上,病根却在体制上。
首先是体制不畅。长期以来,作为公益事业的环卫工作都是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环卫部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环卫工人也抱着“铁饭碗”不放,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竞争意识。
其次是管理不顺。按现行的环卫管理办法,主、次干道由环卫部门负责,支干道和背街小巷则由街道社区负责。主干道基本上能够做到全天16小时巡回保洁,但社区支路作业标准低、管理粗放,一般情况下,每天仅清扫一两次,保洁则无从谈起。
再次,经营机制陈旧。环卫工作长期实行的是垄断经营,不太注重成本核算,一方面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钱养人,无钱打仗”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环卫部门普遍缺乏市场观念,一方面捧着铁饭碗叫苦连天,一方面对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带来的市场商机视而不见。
为了破解扫地这道大难题,2003年7月1日,江北区委、区政府整合相关资源,挂牌组建了市政绿化委员会。以此为契机,江北区决定以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实行“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卫管理新模式。
2003年9月,海关片区试点迈开了江北区环卫作业市场化道路的第一步。引进一家专业清洁公司后,海关片区环境卫生状况迅速得到改观。海关试点片区的成功经验,解决了社区环卫作业如何管理的问题,但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社区环境卫生的瓶颈。
2003年11月1日,江北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对即将在年底移交管理的北滨一路、五简路以及观音桥社区支路约50万平方米道路,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环卫作业单位或经营实体参与投标竞标。这是重庆市市政公用行业首次招标扫地。
来自成都的高建公司一举夺得16条街道的清扫权。
高建环卫公司成立于1996年,据说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最早从事环卫作业企业化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夺标后,该企业于2004年2月在重庆注册成立了重庆高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管理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其中还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扫地是门大生意

环卫作业市场化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环卫作业市场化,让环卫管理部门摆脱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实现了政事分离,管干分离。江北区市政绿化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说,环卫作业市场化,实现了从“以费养人”向“以费养事”的转变。政府不再花钱养人,而是花钱办事、花钱买服务。具体的人员和设施配备、环卫工人的劳保福利等均由企业承担。政府与企业之间成了管理与服务、甲方和乙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政府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协议的方式确立下来,并根据企业的服务效果,支付费用。对于完全市场化的环卫公司来说,环卫作业的效果,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样,巨大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督促着公司必须不断追求创新和改进。
环卫作业

扫地变革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黛玉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6-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