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美学简论
摘 要: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不可偏废的两翼。任何强调一家美学思 想的企图,非但不能得到一翼,反而会有失去两翼的危险。本文试图以书法美学名篇《书谱》 作为个案,通过中和之美、抒情功能、形质关系、道法自然、逍遥自书家的审美情感,体现其精神面面 貌,所以书坛上才有“字如其人”的共识一一虽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反映。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 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 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 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在《书谱》中,孙过庭通过对汉末以来书法实践的总结,特别是结合书圣王羲之草书艺 术的深刻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在书法史上对书法艺术本质作出了总结,那就是“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接着,他又对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 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众所周知,所谓风骚,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源头 《诗经》《楚辞》。
有感而发以抒一已之情,是国风与《离骚》的共同之处。孙过庭借用文学观念来表述书法的 “表情”特征。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家在创作时要借鉴风骚有感而发的抒情方式,要有浓厚 的寄托、充沛的情感。书法既然注重情感的抒发,那么书写的对象内容不同,作者情感的体 现和形成的意境也就不同。
孙过庭在《书谱》中以王羲之为例,来具体说明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他十分推崇书圣 王羲之的的书法作品,其中固然有唐太宗把王羲之抬高到吓人地位的原因,另一个不容忽视 的原因,是孙过庭个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蕴涵着深厚的感情。
1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年,第 129 页;以下《书谱》引文出自 该书125-131 页,不另注。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 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书谱》对书法表情特征的揭示,直接承袭了儒家“言志道情”的艺术主张。“情动于 中形于言”,是《毛诗序》中对诗歌抒情功能的总结,对孙过庭书法理论产生了鲜明的影响。 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创作时要注意“情深调合”、 “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些都可以说是《书谱》对儒家抒情文艺美学观的直接移植。
三、风骨:“众妙攸归,务存骨气”
南朝文学艺术创作,重在强调抒情的细腻委婉、讲究形式的妍媚整饬。而这种文艺美学 追求,在初唐时已经引起了有思想文化觉悟的文人雅士的不满。他们以汉魏风骨为标准,为 新的文学艺术创作找到了一个座标。在这场复古求变的运动中,陈子昂在诗文创作上大声疾 呼,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韩愈在诗歌《荐士诗》中赞曰“国朝重文 章,子昂始高蹈”,充分肯定了陈在恢复诗歌风骨方面所做的努力。作为陈子昂过往 甚密的好友,孙过庭则在书法艺术上提出了骨气说,与陈遥相呼应。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 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
在这里,骨气指的是刚健有力,遒润指的是柔媚多姿,二者指的是书法创作中的刚健与 妍美,也就是书法艺
《书谱》美学简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