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研究.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研究
 
 
摘 要:新课标、新教材的出台和新高考的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探索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思维导图、启发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思维空间,进而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正是思维导图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要求说明从初中到高中不同学段分解素养目标的持续性,正如思维导图所体现的学生在对一个历史知识点从预习到学习到复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最适合运用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二组合选科分班后的历史组合学生中,并且应当坚持该模式。因为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历史学习能力基础和较强的学习任务目标,对于新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也有尝试的勇气和接受的兴趣。
(二)师生共行,示范指导
面对与传统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未必能快速上手,甚至可能误以为需要美术专业的学习能力而无法自然而然的受益。因此,教师要主动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应用进行示范、引导、启发,把思维导图和日常的历史教学历史复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面对绘制思维导图时,以展示思维路径、历史解释为目标,明白思维导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非新的难题和阻力,不再一味追求图形的美观程度。
(三)以小见大,上下贯通
因果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倾向于把人为的主观因素极大化,而把外在的时代背景的因素极小化,甚至会将原因串联成单一走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此时可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观内部的原因和客观外部的原因,甄别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原因可能影响多个结果发生,一个结果也可能同时有多项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关系的揭示,将历史节点无痕对接,形成上下贯通、彼此互动的历史通感。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中学生接触历史学科近6年,但他们很难理解历史变化的概念。许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变迁和延续常常被硬记成资讯和信息。即使认识了历史的变化,许多时候也只是当作一段片段或插曲,而非连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不能只是在某节课、某个知识点上片段化地使用思维导图,这很可能会片段化的分割学生记忆中的历史。
(四)变与不变,尊重个体
“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化,变化之中又包含着不变,这是哲学的基本理念。”在思维导图的教学上,要增强学生思考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分析呈现因果关系的整体复杂面貌,兼顾历史发展脉络的逻辑性,而不能过度简化成知识提纲,这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历史事情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单向影响产生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形成个性化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发生过的不变的历史,但又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了变化多样的思维导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在肯定学生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尽可能全面的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五)二次开发,转静为动
学生应在已经完成的思维导图基础上二次开发,发现不足,发展出新的知识点,记录新产生的问题,进而理解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因为“历史活动是由有思维的人的活动构成的,表现出强烈的个别性、偶然性。”这正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时空观念和历史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213 KB
  • 时间2022-06-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