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中的修辞方法语文易混的修辞方法.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中的修辞措施语文易混的修辞措施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措施,专家进行了具体的解析:
  一、比方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样。
  比方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语文中的修辞措施语文易混的修辞措施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措施,专家进行了具体的解析:
  一、比方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样。
  比方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因此,例1是比方,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构造措施不同样。
  比方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浮现或不浮现,而喻体必需浮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需浮现,“拟体”不浮现。
  ,流动在旷野的尽头。
  。
  例3浮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方词“像”;例4只浮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因此,例3是比方,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样。
  比方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阐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措施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可以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似点:它们所有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浮现。
  ,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浮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浮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样点:
  “比方”,虽然也有替代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即规定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本是事物的有关性,即规定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借代则不能。
  ,全无敌。
  :“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同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核心是从构造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规定构造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规定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
  ,椰林匕首敢屠龙。
  :“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构造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构造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民信赖您稳如磐

语文中的修辞方法语文易混的修辞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