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第一页,共59页。
第一页,共59页。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第二页,共59页。
第二页,共59页。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古诗四首
第十九页,共59页。
第十九页,共59页。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
写作背景
第二十页,共59页。
第二十页,共59页。
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春望
第二十一页,共59页。
第二十一页,共59页。
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望
第二十二页,共59页。
第二十二页,共59页。
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春望
第二十三页,共59页。
第二十三页,共59页。
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业
第二十四页,共59页。
第二十四页,共59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第二十五页,共59页。
第二十五页,共59页。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第二十六页,共59页。
第二十六页,共59页。
第二十七页,共59页。
第二十七页,共59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十八页,共59页。
第二十八页,共59页。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十九页,共59页。
第二十九页,共59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
:鳞片状的铠甲。
译: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第三十页,共59页。
第三十页,共59页。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号角。
:即“胭脂”。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第三十一页,共59页。
第三十一页,共59页。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动词,抵达。
: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第三十二页,共59页。
第三十二页,共59页。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第三十三页,共59页。
第三十三页,共59页。
?
明确:《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第三十四页,共59页。
第三十四页,共59页。
。
明确:这首诗,用浓艳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