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青墙古歙县
水墨青墙古歙县
1 / 61
水墨青墙古歙县
水墨青墙古歙县
有这样一处地方,她深藏闺中,左携长江,右带钱塘,北接黄山,南连三清山,新安江和其它许许多多大小河川养育了这一片安详的土地;她既是桃水墨青墙古歙县
水墨青墙古歙县
1 / 61
水墨青墙古歙县
水墨青墙古歙县
有这样一处地方,她深藏闺中,左携长江,右带钱塘,北接黄山,南连三清山,新安江和其它许许多多大小河川养育了这一片安详的土地;她既是桃花源,又是有着“东南邹鲁〞美誉的文化福地;她宛如水墨画一般,不仅浓妆淡抹总相宜,且能够让每个慕名或是偶然来到这里的人为之倾心。她,就是古徽州。
我对于古徽州的印象其实是很简陋的,听过几句赞美的诗句,看过一两篇相关的文字,仅此而已。可单凭这些点点
滴滴的印象,却足以诱惑着我前来张望,一探“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究竟。好不容易从忙碌紧凑的城市生活中挤
出两天时间,硬是要在古徽州大大小小这么多的古村落中做出割舍的事情,实有不忍。索性就挑选了最不熟悉的,耳闻最少的小县城――歙县。某个烟雨朦胧的周末,我们踏上了旅程。总觉得,我们能够在那六百年的水墨青墙里品读出无数勾魂的美丽故事,或是找寻到被刻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斑驳残破的墙头里的时光印记。
一路送我们前来的小巴上,全是说着当地话的乡民,猜测他们或是走亲的,或是访友的,亦或是赶集的。这对于我
们来说正是庆幸的事情。少了吵闹的游客,小县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了我们。我们也因此能和她走得更加贴近,从而细细地,一点一点地,给来之前勾勒出的素描印象添上色彩。
古石桥
县城并不算大。一条练江如带绕城而过,三座古石桥如虹横卧江上。古桥皆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大都是徽商浪迹天涯艰辛创业后回乡所建。其中以紫阳桥为最高最宽者,当年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其高大雄伟的气势可见一斑。在民间更有有趣的传说为之增色不少。传说紫阳桥在开始募资筹建之初,虽然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久久未能集足银两。这时,人们见一位衣着寒酸的人也赶来凑热闹,便挖苦道:“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出钱造桥吗?〞谁知道
那人慷慨允诺说:“我个人单造一孔。〞后来,他说到做到,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
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它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现在看过去,紫阳桥仍然是东高西低,颇有点乖僻。
水墨青墙古歙县
水墨青墙古歙县
2 / 62
水墨青墙古歙县
古牌坊
沿街东行,一座古城墙步入眼帘。古城墙完整巩固,后来经过几次修缮,其当年的风貌悠然尚存。在歙县有这样一个规矩,就是登城墙一定要左上右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前纸上谈兵,现在感悟遵从古人的规矩也许就是秩序,顿时心怀崇敬。穿过城墙下的圆拱门后,是一条宽大整洁的商业街,街两边高高的马头墙,白墙灰瓦,与之和谐自然。街头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石坊,它立于明代万历十二年,是当年朝廷为旌表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定云南夷乱而立。石坊由四面八柱构成口字型,石柱、梁坊、栏板、斗拱等均是重四、五吨、且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雕梁之间,彩凤珍禽翩翩起舞;画
水墨青墙古歙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