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冯志远》读后感
丰城镇河西小学三年级
学生:时大刚家长:时广利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 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真正的教师,需要教师用自身远浑身上下充盈着使不完的干劲
儿。冯志远先后教过语文、俄语、英语、历史、地理5个科目。他教 三个班,有时同时教几个科目。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半 夜才休息。11年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和妻儿的关系也越来越淡, 以致他至今尚未得到妻儿的谅解。
冯志远从28岁支教西北,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夜间红烛下的疲惫 工作,使他最终在课堂上双目失明。失明后的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 苦难所打倒,他凭着记忆用说评书的方式给孩子们继续当了 5年的盲 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可他仍然不愿意离开学校, 还是一直待在这所边区学校里,尽心尽力地辅导那些喜欢学习的学生 们......在失去光明的日子里,他还是那样激情洋溢、笑颜满面。他以 一个盲人更高的超越执着奋斗,培桃育李直到身患脑血栓无法自 理的那天,他一生的执教生涯才真正地划上了句号。
看完影片冯志远的日子里,那感人的一幕幕时时映现于脑海。彳艮 多人都认为苦难挫折造就感动,其实感动并不是苦难挫折所能造就 的,只不过是笑对生活的人在苦难和挫折面前总是不愿俯首称臣。他 们习惯把狂风暴雨都当作是对生命的洗礼和挑战,他们利用上帝恩赐 给他们的锻炼机会不断成长,承载着常人所不能承载的痛,创造着常 人所达不到的奇迹,最终走向成功,最终成为感动。
为了服务于西部教育,冯志远放弃了荣华,舍弃了小家;为了培 育身边的学生,冯志远失去了光明,奉献了一生。他,犹如那黑夜里 的红烛笑迎着大漠的黎明,默默地燃烧着,无私地奉献着。其实,他 也曾不止一次地写过调离申请,但是,他常常是一遍遍地写,又一次 次地撕掉,最终也没有将一封正式的申请报告递交上去。......他知道, 那里才是真正需要他的地方。
这是对什么是敬业、什么奉献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老师!我们还 能再说些什么?还可以再说些什么?我们能做的除了深深的敬意,还 是深深的敬意......
最亲最贵师生情
在宁夏的岁月里,冯志远爱生如子的心里装的全是学生,游子的 乡思和舍家的痛楚早已隐藏在内心深处。他总是微笑着,以舍我其谁 的热忱,在艰苦的岁月里传送着真知和温暖,以无私的坦然为大漠边 区的学子们撑起了心灵的长帆。
看到农民子弟的学生们生活都困难,冯志远就从工资里拿出钱 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累月没有 穿过新衣服,洗的都发了黄,泛了青,他仍然舍不得扔掉除了吃 饭,冯志远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钱。妹夫给他一件一汽的工作服,这
竟然成了冯志远最高档的“礼服气
坎坷的遭遇、新颖的教学、奉献的释然、事业的忠贞,让失明后 的冯志远,得到了学生们由衷的敬仰与爱戴。每天早晨,都会有学生 来到冯志远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打来早饭,等上课铃声响起,再 牵着他的手,带他走向课堂。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全班同学 起立高喊:“老师好!”
日子久了,关帝中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一批照顾冯老师的 学生毕业了,又有一批学生接过这项工作。许多学生毕业了,还常常 回母校看望冯志远。冯志远对数年未曾谋面的学生一开口,就能立即 辩音叫出
[精品]家长征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