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半夏旱半夏别名水玉、地文, 、三步跳、麻玉果等, 天南星科半夏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高 15-30 厘米,地下块茎呈球形,是入药的主要部分, 野生分布于我国除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 2300 米以下山地、丘陵的草坡、荒滩、沟谷、溪边, 常见再杂草丛生阴湿环境。主治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分布产地, 半夏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甘肃; 浙江、湖南、湖北、江苏、河北、江西、陕西、山西、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亦有分布。药用功能, 半夏味辛, 性温, 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止呕, 温和中胃, 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主治痰多咳喘, 风痰眩晕,痰饮眩悸, 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 梅核气症。并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旱半夏为常用中药,饮片配方和中成药生产用较大,属较好的温寒化痰药,其它药很难替代。 15 ~ 35cm , 块茎近球形,直径 ~ , 基生叶 1~4枚, 叶出自块茎顶端, 叶柄长5~ 25cm , 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 直径 3~ 8cm ,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 2~ 4mm. 实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长 2~ 4cm ,宽 ~ 3cm ;成株叶 3 全裂, 裂叶片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条形,中裂片长 3~ 15cm ,宽 1~ 4cm ,基部楔形,先端稍尖, 全缘或稍具浅波状, 圆齿, 两面光滑无毛, 叶脉为羽状网脉, 肉穗花序顶生, 花序梗常较叶柄长; 佛焰苞绿色,边缘多见紫绿色,长 6~ 7cm ;内侧上部常有紫色斑条纹. 花单性, 花序轴下着生雌花, 无花被,有雌蕊 20 ~ 70 个, 花柱短, 雌雄同株; 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 3~ 7mm ,其间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径为 1mm 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表紫色, 直立, 或呈“S”形弯曲. 浆果卵状形, 绿色或绿白色,长4~ 5mm , 直径 2~ 3mm , 内有种子 1枚, 椭圆形, 灰白色,长2~ 3mm ,宽 ~ 3mm , 千粒重(鲜). 花期 5~9月, 花葶高出于叶, 长约 30cm , 花粉粒球形, 无孔沟, 电镜下可见花粉粒表面具刺状纹饰, 刺基部宽, 末端锐尖. 果期 6~ 10 月, 浆果多数, 成熟时红色, 果内有种子 1 粒。生长环境旱半夏是一种杂草性很强的植物. 具体表现为:①具有多种繁殖方式。它既可营块茎和珠芽无性繁殖,又可营种子繁殖,从而使半夏可以避开许多不利因素,如严冬、酷夏、干旱、水涝以及传粉媒介缺乏等情况,保证种质的延续和更新。②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人们从事农事操作必定要对杂草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刈割和践踏. 试验表明,对半夏而言,这种伤害只能损伤半夏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依然可以在适当时候再抽叶生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半夏能够在旱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③具有较宽的生态幅. 凡是杂草大多具较大的耐受性,表现有较宽的生态幅和分布区。在生长过程中,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半夏都会以地上部分逐渐枯黄、倒伏( 俗称“倒苗”) ,以地下块茎度过不良环境. 倒苗次数的报道有多有少,有的认为只有一次,有的认为 2~3 次,也有人认为倒苗次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外界环境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外界条件较好时,倒苗次数可以减少; 反之,次数或许增多。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又可继续出苗生长。在倒苗之前,其叶上的珠芽大多已经成熟,所以,倒苗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同时进行了一次无性繁殖。具较大块茎的植株,在倒苗之前还往往有佛焰苞产生,内藏单性的雄花序和雌花序,可以进行同株异花授粉和受精,并产生种子和果实。不难看出,一次倒苗可以扩大群体的个数。环境恶劣时, 杂草用各种办法来增加其后代数量是必然的, 因为这涉及到种质能否衍生下去的大问题。但倒苗会影响半夏块茎的产量. 但是倒苗后及时封土,反而会增加产量。生活习性半夏根浅, 喜温和、湿润气候, 怕干旱,忌高温. 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 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条件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湿润、肥沃、深厚, 土壤含水量在 20% ~ 30% 、 pH 值6~7 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壤土较为适宜。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过沙、过粘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沙质壤土为好。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半夏在我国分布广,海拔 2500 米以下都能生长,常见于玉米、小麦地、草坡、田边和
旱半夏种植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