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
  呕苦
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
《》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
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艺人生
  • 文件大小2.09 MB
  • 时间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