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一课
第一页,共63页。
名师导学(学生用书P1)
第二页,共63页。
[知识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社会
(1)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达。
(2)农业格)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第十五页,共63页。
[随堂小测]
1.2010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祀礼器
解析:据教材知识及材料信息“教民农作”可知,“耒耜”是一种生产工具。
答案:A
第十六页,共63页。
2.右图出自汉代的画像石。这幅图片所描绘的生产场景盛行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
第十七页,共63页。
解析:该题系图表选择题,旨在考查识读历史文物图片的能力和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图片所示的犁耕法属于二牛一人犁耕法。二牛一人犁耕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的犁耕方法是在西汉后期,由此可以直接排除A、B两项。汉代的画像石不可能描绘隋唐时期的场景,可见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第十八页,共63页。
3.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
第十九页,共63页。
A.商周 B.西汉
C.隋唐 D.明清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这是一种垄、沟轮作的耕作方法,符合代田法的技术特征,这种方法是西汉赵过总结发明的。
答案:B
第二十页,共63页。
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①体现了耕、锄;②体现了灌溉;③体现了施肥;④体现了灌溉和施肥,这些都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案:D
第二十一页,共63页。
5.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了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处的水引往高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解析:①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说明②正确。“水源浅远”“远引谷水”“中涂必为之硙,下为碓米”说明当地由于水源较远,便引山谷中的水到梯田,由于中途有落差,就建造石磨,利用水利碓米,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C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疑难探究 (学生用书P2)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要点精析]
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十五页,共63页。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第二十六页,共63页。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
(1)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
第二十七页,共63页。
二、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但二者又有共性,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第二十八页,共63页。
2.区别: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有如下的比较: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
历史必修2第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