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德育方法探析
王 锋 摘要: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非常丰富。在他的德育方法中,注重理会与躬行实践相结合、正确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高处着眼与细处入手相结合,对今天的德育的完善仍然具责任感,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
二、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朱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要灭尽人欲,复尽天理,要达到这一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不断努力积累的。他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正是道德教育中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他特别注意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两种偏向:一种是“骛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就是忽视或否认道德教育的阶段。在应当教之从事的阶段,而空讲一通大道理,结果不切实病,不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就是忘记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在应当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时,却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求上进,结果中道而止,前功尽弃。
朱熹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儿童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人大学,受“大人之学”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人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等其长大,进人大学,就要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功夫,追求“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熹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朱熹还专为蒙童编写了《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展,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
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 到繁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德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升,虽然程度有深浅之别,但内容却是一贯的。循序渐进又步步提高,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显著。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从目前学校的德育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方法是“关、管、灌”的铁三角。从现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情况来看,有两方面较差:一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一部分人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卫生常识都没有。志大才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据报道有的大学设有七个部门管理学生还没有管理好,这是因为学生在中小学时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二是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弱。这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有关。中小学的思品课只重视课堂教学,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中小学办成“升学预备班”,以智育代德育,事实证明这对学生的成长危害极大。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大、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合理衔接,学校教育作为人生的关键,只有将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合理地“衔接”起来,才能塑造道德观念一致
朱熹的德育方法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