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劳动教育心得感想.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Those who look glamorous, only they know how much training they have gone through behind their
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劳。引导了我们接 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 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 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 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 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 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劳动教育心得3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 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 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教育,到底 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想起念师范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 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 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 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 城门,冲开国门……,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 行知《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几乎无所不包,我被教育 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又想起一年多以前,在网上读到了山东教育记者陈为友来自 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创新课堂的报告《开放,开放,再开放》:“这 里取消讲台,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 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 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 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 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 或跪……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
“无论何时,只要你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充 斥你的耳鼓、撞击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灵的,一定是这样生气 勃勃、活力四射、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让人激动的场面。这就 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
当教育以如此美丽生动的生命形式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再次 感到了无比的震撼,我被如此活泼的教学呈现形式所深深折服。
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 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它让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 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 “润物无声” “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 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 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 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在夏山学校,是否上课,由学生自己决定。曾经有个叫默文 的学生从7岁到17岁在夏山待了 10年,一堂正式课也没有上过, 出校后同样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温馨的家 庭。他用自己的手艺赚了很多的薪水。
在夏山学校,要求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 正如尼尔校长所说:“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 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 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尼尔用了
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 自己的信念,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 “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 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 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 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 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 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 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 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 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 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 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 到这样一种“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当传统的教育还 在为课堂组织教学、道德教育、传授技能等争论不休的时候,当 “爱的教育”还在谈论

劳动教育心得感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lmus2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