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8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首席医学网
2007年10月21日 12:29:04 Sunday
204作者:王亚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兰州 73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沿袭。..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一词时,认同的外延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泛。当初他提出的认同或表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现在,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有关认同的研究仍然沿袭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两条路线展开。
Carla曾对民族认同下了一个定义[4],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我们姑且不论Carla所下定义的准
6 / 28
确与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虽然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但是在这四
个要素中,态度是最关键的,因而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大都是从态度着手的。而单就态度而言,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
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
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
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
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隶属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这种消极的民
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些民族成员不愿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认同模式在弱势民族的一些成员中有所表现。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的分水岭在于前
者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非自愿的。
6 / 28
2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也主要局限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理论推衍和阐释上,因而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介绍。
民族认同的发展
有关少数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omas
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在Thomas提出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后,Cross也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
模型,
这一模型试图勾画出健康的黑人认同发展的方向。这一模型假定,黑人青少年按照线性发展的方向,从最不健康的白人认同或主流文化认同发展到最健康的黑人认
同,而黑人群体过分的白人认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
Phinnery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Phinnery,
Lochner和Murphy[6]扩展了埃里克森早期提出的认同发展框架,提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Phinnery提出的民族
8 / 28
认同发展模型有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个体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
阶段一:Phinnery指出那些不能积极探索民族问题,又不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个体处于民族认同的第一阶段——弥散的民族认同阶段。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
其特点是个体对本民族的问题很少关注,也缺乏兴趣。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按照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使
个体处于接受或内化消极的刻板印象及信念的危险边缘。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在自我控制、各种社会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较低,他
们的自尊水平也较低。
阶段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他们意识到一味地模仿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帮助。第二阶段崛起的这种民族意识产生了两个
相反相承的结果:一方面他们开始积极地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停止了对主流文化的一味追求和认同。当然,要产生这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个体必
须意识到自己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起源是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反省性的元认知
8 / 28
过程。在民族意识崛起和深化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元认知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强烈的情绪紧张度。
阶段三:在第三阶段,个体接受了自己文化和身份双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