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所属学科或领域: 历史适于的学段/ 年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二、学情分析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 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三、教学/ 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的辩论会,使学生体会到国家危亡之际,有识之士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学习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所喜欢,这两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但本课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精心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对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通过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通过讨论法,理解知识、学会合作学习,通过辩论法,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内化知识。五、教学或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查阅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剪辑有关历史录像资料,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戊戌变法。布置学生查找戊戌变法中自己所感兴趣的人物资料。(二)教学或活动过程导入新课 Ppt展示北京大学的图片,教师引导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什么时候创立?由此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一、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公车上书”的简单经过和名称的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