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与霉菌毒素mold and mycotoxin
1
BG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的危害
(一)霉菌污染
霉菌:丝状真菌而又不具备发达子实体的的统称
霉菌是农作物采收后和农产品贮藏期主要病原微生物
通常现有霉菌导致贮藏物局部腐迟、胆管增生、肝细胞脂质消失延迟和肝出血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可引起原发性肝细癌
也可作用于其他器官,如肾脏、胃、直肠、乳腺、卵巢等
作用部位
11
BG
1)毒性
急性毒性:黄曲霉毒素对家畜、家禽及动物有强烈的毒性,按毒性级别分类,属于超剧毒级,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
急性毒性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口渴、便血、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皮肤出血或充血。随后出现抽搐、过度兴奋、黄疸等症状。中毒的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出血、坏死和胆管增生,也可见到肾脏损伤
生物活性
12
BG
人类急性中毒,国内外都有报道
临床表现:黄疸为主,兼有呕吐、厌食、发热,重者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及肝硬化
解剖:肝脏广泛肝胆管增生、胆汁淤积
13
BG
豚鼠肝脏
对照
14
BG
慢性毒性:
慢性中毒的表现往往使动物生长障碍,肝脏出现亚急性和慢性损害。如肝实质细胞变性和灶性坏死、肝实质细胞增生、以及胆管的囊性增生等
15
BG
2)诱变性
在有无S9的情况下都能使人体成纤维细胞发生程序外DNA合成
使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及TA100在有S9的情况下发生阳性致突变反应,枯草杆菌试验也呈阳性
动物实验中造成染色体畸形,染色体断裂及形成加合物;微核实验阳性;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等
16
BG
又称多功能氧化酶,它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肝脏、肺脏细胞的微粒体中。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包括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NADH-细胞色素 b-5还原酶、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化酶以及磷脂等。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最为重要,它与分子氧形成“活性氧”复合体,能氧化进入肝、肺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经其氧化代谢可产生两种反应:一是降解反应,可使原化学物质变为低毒的或无毒的物质从体内排出;二是激活反应,可使原化学物质转化为具有亲电子性质,导致毒性增强,成为致突变物或终致癌物。
17
BG
3)致癌性
实验模型包括啮齿类、灵长类和鱼类的许多种类动物以及特异的生物标记物如尿中黄曲霉毒素B1代谢物和黄曲霉毒素B1-DNA加合物证实了这种关系
4)胚胎毒性
将黄曲霉毒素B1给予妊娠地鼠,能使胎鼠死亡及对仔鼠有发育毒性
孕期暴露AFB1越早,对子代的损伤越严重
18
BG
2 镰刀菌毒素
镰刀菌毒素主要是镰刀菌属(包括有性期赤霉属)和个别其它菌属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的总称
已发现有十几种,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玉米赤霉烯酮(zeafelenone)和丁烯酸内酯(Butenolide)。
19
BG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雪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茵、三线镰刀菌、梨抱镰刀菌、拟枝抱镰刀菌、表球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产生一类毒素。它是引起人畜中毒员常见的一类镰刀菌毒素。
引起动物呕吐、引起局部皮肤刺激、炎症及坏死
抑制免疫,引起致癌、降低免疫力
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如胸腺、骨髓、肝、脾、淋巴结、生殖腺及胃肠粘膜等,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质和DNA合成。
20
BG
雏火鸡摄入含T-2毒素10 mg/kg日粮达3周,产生的严重口腔损伤
21
BG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性发情毒素。动物吃了含这种毒素的饲料,就会发生雌性发情综合症状。如母猪食了含F—2毒素的饲料,发生外阴及乳腺肿大,子宫外翻、流产、畸形等。
产生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等
22
BG
伏马菌素 fumonisins
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产生
为一类相关的极性、水溶性代谢产物,为多氢醇和丙三羧酸的双酯化合物,对热很稳定,不易被蒸煮破坏,食物中以FB1为主。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神经中毒症状包括精神紧张、淡漠、偏向一侧的蹒跚、震颤、共济失调、行动迟缓、下唇和舌轻度瘫痪,不能进食水,甚至出现强直性痉挛,脑白质软化
23
BG
麦角菌素(Ergots)
麦角为名贵中药材,据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多达12种,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主要功能是引起肌肉痉挛收缩,故常用作妇产科药物,用作治疗产后出血的止血剂和促进子宫复原的收敛剂。
历史上导致有上千万人死亡,许多妇女流产。麦角菌病的后果极为可怕,全身肌肉剥落,疼痛不止
霉菌与霉菌毒素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