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简述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岩石物理性质依据和物理依据。(七种)
1、地震法
地震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它是通过接收和分析研究天然地震或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实现探测地下结构与物质构成的十个甚至上百个深度,获得一定宽度的全覆盖水深条带,所以它能精确快速地测出沿航线一定宽度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和高低变化,从而比较可靠的描绘出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细特征。 与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测量范围大、速度快、精度和效率高、记录数字化和实时自动绘图等优点。
;
浅海底地层剖面结构探测——1、浅层剖面测量技术
浅层剖面测量系统是探测海底浅层结构、海底沉积特征和海底表层矿产分布的重要手段;
工作原理与多波束测深和测扫声纳相类似,其区别在于浅层剖面系统的发射频率较低,产生声波的电脉冲能量较大,发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地穿透海底数十米的地层浅层剖面;
测量与单道地震探测也很类似,但分辨率要高得多,有的系统在中、浅水探测的分辨率甚至可以达到十余厘米。
2、合成孔径声纳。
第三章 海洋地球物理基础
1、简述并会分析影响各类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
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有:
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
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的充填物;
岩石所受的压力;
对某种岩石来说,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不一定同时都表现得十分显著。通常情况下,只有其中某一种或二种因素起主导作用。
火成岩的密度主要由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多少决定。火成岩从酸性岩向基性岩过渡时,其密度值随着岩石中铁镁暗色矿物百分含量的逐渐增加而变大。
沉积岩的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度,与物质成分的关系不明显。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等的孔隙度可达30%-40%。粘土的孔隙度可高达50%。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关系,孔隙度变大,密度减小。
变质岩的密度与矿物的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
简述并会分析影响岩(矿)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与含量;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结构;
温度;压力;
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与含量:一般来说,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含量越多,磁性越强。
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颗粒粗的较颗粒细的磁化率大。
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结构: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
温度:
抗磁性矿物的磁化率与温度无关;
顺磁性矿物的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由居里定律确定;
铁磁性矿物的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有可逆性和不可逆型。前者磁化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大,接近居里点则陡然下降趋于零,加热和冷却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磁化率都有同一数值。后者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不相吻合,即不可逆;它是温度增高后不稳定的那类铁磁性矿物的特征。此外,温度增高还能引起矿物矫顽磁力的减小;
岩石的居里温度分布仅与铁磁性矿物成分有关,而与矿物的数量、大小及形状无关。因此,热磁曲线可用于分析确定岩石中的铁磁矿物类型。温度增高,还导致岩石剩余磁化强度退磁;
压力:岩石磁化率及剩磁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
3、简述并会分析影响岩(矿)石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值取决于岩层的弹性常数和密度
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孔隙度及孔隙填充物性质;密度;埋藏深度;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温度;
孔隙度及孔隙填充物性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对于同种岩石,孔隙度大,速度低。当孔隙中的水被液态的氢氧化合物所代替且达到饱和时,速度可降低15%~20%;孔隙中被气态氢化物充填时,速度值会大大降低;
2、密度:一般而言,速度随密度增大而增高。
3、埋藏深度:地震波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老岩石较新岩石速度高。在强烈褶皱区,通常速度增大;在隆起的顶部,速度减低。一般而言,地震波速度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
5、温度:速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较微小。温度每升高100℃,速度减小5%~6%。
第四章:海洋重力测量
1、名词解释
重力场:地球内部(地心处除外)、地球表面及附近空间存在重力作用的范围称为地球重力场。它是空间中的一种力或力场,是引力场和惯性离心力场的合成场。
重力位:对于很多形式的力,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的标量函数R,这个标量函数对各个坐标轴的偏导数等于力在相应坐标轴上的分量将与重力所对应的标量函数称为重力位。
重力等位面:该曲面上重力位处处相等,称为重力等位面。
大地水准面:重
沉积构造物探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