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嬴自杀的原因【摘要】社会学家埃米尔? 涂尔干自杀论中将自杀的原因分为四种类型: 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侯赢之死应属于利己型和利他型自杀。利己体现在以己之死打消魏公子对自己的疑虑, 利他则体现在以己之死成窃符救赵之事, 就信陵君之名, 成信陵君之业。【关键词】侯赢;自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原因在《魏公子列传》中, 侯赢献计窃取兵符、夺权代将, 由此计信陵君成功地救赵却秦。而侯赢却在献计后“北向自刭”, 侯赢为什么要“自刭”呢?历来对侯赢自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消除魏公子对自己的顾虑和怀疑,以死向魏公子表明自身之贤。《史记?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田光向燕太子举荐荆轲时“左右无人”,此景与侯赢献窃符救赵之计给信陵君时“乃屏人间语”是相似的。而田光自刎前说道:“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 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过太子, 言光已死, 明不言也。”且“欲自杀以激荆卿”,”因遂自刎而死”。这和侯赢“北向自刭”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侯赢窃符救赵之计乃欺君之计, 稍有泄露便会招致杀身之祸。此计又只有侯赢和信陵君等少数人知晓, 信陵君对侯赢多少会有些顾虑。由“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可见, 侯赢深谙人心, 也自会明白信陵君的顾虑。侯赢便主动说明自己“宜 2 从”但“老不能”,并提出“北向自刭以送公子”来消除魏公子对自己的顾虑和怀疑, 同时也把自己的窃符救赵之计完善地滴水不漏, 增强计策的可行性,更加激励信陵君实行此计的信念。魏公子宴请侯赢时“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如此轰动,那侯赢自杀也必是一件引人关注之事。若侯赢在魏公子刚离开魏国时便自刭, 这反而可能会引起魏王的注意和怀疑, 窃符救赵之计就可能会胎死腹中, 魏王对魏公子的疑虑更是会有增无减。因此, 侯赢“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向自刭以送君子”,这时,魏王即使有所察觉也为时已晚。二是报知遇之恩,“就公子之名”,成公子之事。“非但慷慨献良谋, 意气兼将身命酬”。像侯赢这样的“高洁智慧、忠诚信义之客”,“他们具有高洁的品质, 不追逐功名利禄, 而是在精神上追求知己、知遇, 人主对自己的赏识和相知就是最大的回报”1 。因此“修身洁行数十年“的侯赢尽己所能为知遇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忠诚:为了成就魏公子礼贤下士之美名,特意摆出“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的“小人”之姿,落得个“从骑皆窃骂侯生”的骂名。窃符救赵一事虽能使公子“重于赵,名闻诸侯”,然终究是犯了欺君之罪,实属不忠不信于魏之举。而魏公子安身立本之地在魏国, 侯嬴自杀可以衬出信陵君“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的正面形象,消减其“不忠不信与魏”的负面形象。此外, 《魏公子列传》中“晋鄙不卑不亢,不做顺水人情,这是‘忠义’; 如姬虽为女流, 知恩图报, 能急人之困, 不惜身家性命还报信陵君, 这是‘信义’;侯嬴和朱亥更是士为知己者死,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体现的是‘道义’”2, 全篇都存在着“礼遇下士”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 气息。侯嬴自杀既是“舍生而取义”,又以此衬出信陵君“尊贤而重士”, 侯嬴之死成就了双方的千古美名。“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 以逐鹿中原, 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 养士的数量以
侯嬴自杀的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