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生命有涯而知无涯 生命有涯,存在无涯.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命有涯而知无涯_生命有涯,存在无涯
摘 要:英年早逝的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颗彗星,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创作了数量不多却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深入思考惆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唯有救火夫不顾生死一心一意想营救苦难中的人们。所以作者呼吁大家都能像救火夫那样积极地投入生活,但是“有些神经灵敏的人听到警钟,也都还觉得难过,可是又顾惜着自己的皮肤,只好拿些棉花塞在耳里,闭起门来,过象牙塔里的生活”。[2]这里作者也在进行自我反省,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大多数人具备同情心却缺乏实践精神,所以最终也只能做“隔岸观火”的看客而非英勇的救火夫。虽然作者在象牙塔里的呐喊声音微弱,但其特有的青春姿态和青春气息却让人震撼。
  梁遇春性格温良,却对火情有独钟,这是为何?《黑暗》中,作者道出了爱火的真正原因:“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3]梁遇春有一颗体察人世悲哀的敏感的心,因而更能理解、同情世间的种种不幸,也愈加向往光明。他最怕春天,只因“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4],“在这个无时无地都有哭声回响着的世界里年年偏有这么一个春天”[5]……显然,梁遇春的人生观具有悲观主义倾向,这与生命哲学的先驱叔本华不谋而合,他们眼中的人生即痛苦,正因为此,才会更加珍视光明、热爱生命。爱火也是爱生命的一种体现,梁遇春的一生虽短暂却灿烂,在那个时代黑暗的夜空中划出一道温暖的亮光。










  二、“过去”取向
  “我是个恋着‘过去’的骸骨同化石的人,深感‘过去’在人生的意义。”[6]梁遇春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表明了他的“过去”取向。他认为,从前与过去在人生中是永存的,是不容忽视的。 “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7]他不相信现在和将来,唯独看重过去,将过去人生的意义打捞至现在,形成一种“过去向现在涌来的历史感”[8]。
  在梁遇春的时间概念里,过去是现在与未来的前提。过去的价值在于抚慰今天,如果失去了过去的精神依托,人生将黯淡无光。“‘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为的是已经物质上不存在,只在我们心境中憧憬着,所以‘过去’又带了神秘的色彩。对于我们含有Melancholy(忧郁)性质的人们,‘过去’更是个无价之宝。”[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梁遇春的过去取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性格里的忧郁成分,正因为此,他不寄希望于现在和将来,却执着于回眸的姿势。










  梁遇春的“过去”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过去”在人生中的意义,将“过去”无限膨胀为一个时间的平面,但同时并没有忽略“现在”。相反,他由流水一般的过去,越发引起对蜻蜓点水、燕子拍绿波的瞬间美的珍视,发出青春易逝、“现在”难握的感慨。可见,作者的“过去”取向建立在他自身具有的历史感之上,看重过去意味着看重历史,梁遇春厚古并不薄今的观念在其散文中处处显现,别有意味。
  三、“我思故我在”
  鲍齐先生将梁遇春归为“现代散文史上风格特异的一家”[10],并对其作出如下评价:“他坚持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思索,以认识人生。”[11]《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一文就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他提出:“知识的源泉──怀疑的精神”,正是这种怀疑精神推翻了封建传统的思想,推翻了古板的文言文,使得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激进的思想形式来阐释现代化的意义[12]。梁遇春对生活作出独立思考的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死观》和《“春朝”一刻值千金》两文。
  《人死观》是作者针对1923年中国思想界展开的“科玄之战”[13]而作的,他首先从瓦解“人生的目的”这一概念出发,引出生不由己、死而由己的论点,进而论证建立人死观的重要意义,通篇的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关注人生观的现象大相

生命有涯而知无涯 生命有涯,存在无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杏杏铺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2-06-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