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
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因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十四、十五或十六元大环而得名。按发现先后分:
第一代为天然品种如
主要在肝脏代谢
:红霉素、阿奇主要胆排,克拉霉素主要肾排
*
红霉素(erythromycin)
,主要经胆汁排泄
(1)G+菌抗菌作用强:金葡菌(包括耐药菌)、表葡菌、链球菌
(2)部分G-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军团菌
(3)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3. 抗菌效力<青霉素
*
红霉素(erythromycin)
(1)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者
(2)首选: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沙眼衣原体所致儿童感染、白喉带菌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
(3)斑疹伤寒、恙虫病的替换药(四环素)
:胃肠道反应
肝损害
*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肠溶衣片或肠溶薄膜衣片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耐酸,肝损强
琥乙红霉素:耐酸,肝损轻
乳糖酸红霉素:主要用做静脉滴注
红霉素的眼膏制剂和外用制剂
*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特点:
>红霉素( 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
,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
,组织中浓度>血中浓度
<红霉素
*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特点:
(对G-菌)>红霉素(肺炎支原体),对某些细菌表现为快速杀菌作用,而其他大环内酯类为抑菌药
,口服易吸收,分布广,组织浓度高
(35~48h)
,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轻、中度肝、肾功能不良者可以应用。
*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抗菌谱】对青霉素G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敏感
【作用机制】同红霉素
【体内过程】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穿透力强,主要在肝肾代谢排泄。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剧(AECB)、急性上颌窦炎(AMS)、扁桃体炎、咽炎等)
【不良反应】较少且为轻中度,最常见的是腹泻、恶心、头晕和呕吐。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林肯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
与红霉素相似,但肺炎支原体例外不敏感
主要特点是抗厌氧菌能力强
对需氧G+菌(球)有显著活性,对部分G-球菌、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抗菌机制:
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转肽酶
耐药性:林可与克林霉素存在完全交叉耐药性
与大环内酯类存在交叉耐药性,耐药机制相同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特点
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克林霉素口服可被 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受食物影响小
:骨组织浓度高,可透过胎盘屏障,但不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
:可以原形经胆汁排泄,但尿药浓度低
临床应用
厌氧菌感染,包括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杆菌等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
G+球菌感染。治疗需氧G+球菌引起的呼吸道、骨及软组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也可引起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
过敏反应
偶见肝损伤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替考拉宁(teicoplanin)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抗菌谱:
对G+菌抗菌作用强大,尤其是MRSA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对厌氧菌也有较好作用
G-菌对其不敏感
抗菌机制:
与细胞壁粘肽侧链形成复合物,阻碍细胞壁合成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体内过程特点:
口服难吸收,肌注致组织坏死,适于静注
不易通过正常血脑和血眼屏障
主要由肾脏排泄,万古t1/2约6小时;替考拉宁t1/2约47小时
临床应用:
+菌感染,尤MRSA、MRSE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
-内酰胺类过敏的患者
、消化道感染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不良反应(替考拉宁毒性较小)
耳毒性
肾毒性
过敏反应 快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