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筑企业“伤亡指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企业伤亡事故“指标”是方案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平安生产监管体制尚未步入正轨,形成良性循环时,伤亡事故的数据统计分析难惯于把平安生产“一票拒绝”制用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而不是用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对违法、违规行为存在事故隐患时实行“一票拒绝制”,开出惩罚单。平安出自预防,预防在先,才有平安。平安的概念是免除了不行接受的损害的状态,而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损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结果。因此,伤亡事故“指标”管理是“末端”治理,被动执法,不行能最大限度地预防事故或消退隐患。严格地说平安与事故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两者的基点和结果完全相反。战斗的伤亡率最高,但没有一位统帅和将军战前给下属安排伤亡指标。法规的强制性特点和约束力不仅适用于事故,更重要的是生产全过程的制约,平安是动态中的管理。伤亡事故“指标”管理是“事后”行为,“事前”不作为。
目前,建筑业有法人企业50568家,。一线施工的农夫工占80%,其平安防护意识和平安操作技能非常低下,没有学徒过程,只是简洁的平安教育培训,他们多数是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所以,平安预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一线施工的农夫工。平安工作是对施工生产过程的掌握预防,是对人、机、料、法、环节之间的监控和预防。众所周知,重、特大恶性事故有四大特点:一是人员伤亡大,二是经济损失大,三是社会影响大,四是处理难度大。江泽民同志曾以“责任重于泰山”论述平安生产,所以说平安是硬道理,平安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然如此,平安工作必需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的法定方针牢牢钉在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位置上。但在一些领导看来恰恰相反,今日说生产就是生产第一,明天说质量就是质量第一,出了事故后才想起平安第一。造成生产施工一线这一阵子忙抓工程进度,那一阵子又紧抓工程质量,再一阵子狠抓生产平安,抓什么,什么就形成一阵风。这也第一,那也第一,让人无所是从。正像人们常说的平安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当前,基层的平安工作还是跟着领导感觉走。平安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平安一票拒绝制度仍旧不能名正言顺地贯彻执行。如此说来,“高危行业”与伤亡事故没有必定因果联系。管理中的问题、思想熟悉上的问题,才是导致伤亡事故的关键所在。
5
“以签代管”与“依法办事”
笔者认为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化和建筑业进展的势头,必需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平安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单位完全有力量自行担当法律责任和履行法律给予的权利与义务,无需行政主管上级指定安排伤亡事故管理“指标”。
多年来行政主管一级管一级,伤亡事故“指标”逐级下达分解,造成各种平安生产“指标”、“责任状”的东西严峻泛滥。凡是涉及平安工作都用“指标”、“责任状”来说话。逐级签订,人人签订、部位签订、工种签订。综合签订又细化为平安生产、消防、交通、治安保卫分项签订,加之节日签、政治活动签、重大会议签、平安月签。遇到专项治理整顿阶段还要签,其“责任状”种类之多难以统计。这种“纵向究竟,横向到边”的平安生产“指标”、“责任状”运作方式,是行政主管上级年复一年检查考核的“依据”。形式主义突出的表现就是“临时突击声势浩大、一轰而上临时奏效、文件滥发形式多样、上行下效欺上瞒下”。
7
以签代管使平安生产管理简洁化、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多年来,官僚主义产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现象依旧存在。此固癖,如不从源头治理,将会造成平安生产管理恶性循环的局面。在平安生产低成本运行当中,衍生出形式主义的东西在所难免,其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潜在的事故隐患,有句老话说得形象:“没钱买药,有钱买棺材”。这是造成平安生产管理恶性循环的根源。因此,依据伤亡事故制定的文件、召开的紧急会议往往没有指导性、操作性和长久性。靠出事故开会、发文件、出规定,文件和规定转发、转发、再转发的现象是目前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现行的平安生产管理体制下消失的弊病。形式主义的东西最终导致企业受损,职工自身权益被侵害。很多起生产事故的教训告知我们,被动的接受与主动的预防有着本质区分,结果也绝然不同。
要从源头上扭转平安生产形势,遏制施工企业生产伤亡事故,就要在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行业标准中对企业的平安生产行为和力量有监督、测定、评估的详细标准,对企业的“作为”与“不作为”要有强制的约束手段,且能够触及其核心利益。特殊是对基层平安部门要给予独立行使监督执法的权力,政府平安生产监管部门工作实现“关口前移”,在生产施工过程中行使平安生产一票拒绝制度,从侧重事后处理向事
建筑企业“伤亡指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