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济南村庄布点规划13
1规划背景与总则.…2
镇村等级结构…21
镇村规模结构…23
镇村产业发展导向…23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27
…27
…27
;医院、卫生设施条件差,服务质量低。
道路交通
仲宫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103线、327线、518线贯穿其中,省城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成为南部山区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先后三年投资近7800万元,整修新建了全镇58条、186公里通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网络格局;投资200万元完成了103线8公里的亮灯工程;投资220万元,整修了镇驻地龙山路;投资1300万元用于“三化一建”;24个创建村公硬化村内水泥、柏油路面21万余平方米;现状基本实现村村通。道路以水泥硬化路面为主。
市政公用设施
村民均使用自备井,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该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在建成11万伏变电站基础上,积极进行了电网改造,初步完成了“双电源”工程;2005年我镇投资道路广场建设资金就达3700万元,路灯安装投资128万元、环卫设施投资10万余元。通过市场化运作,在103线两侧安装路灯270余盏,与镇驻地内已安装的路灯交相辉映,各文明生态创建村也积极亮化村庄,在主要街巷路口安装路灯几十盏不等,使每个山村都亮起来。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各村在硬化路面之前,完善了本村的排水设施。镇驻地排水管网逐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逐年提高。
建筑质量和村容村貌
随着“打工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他们在河边、路边、山边建起了一栋栋楼房,
“一建五改”工作在这些农户中率先实行,使各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村庄卫生状况有所好转。新建垃圾点49个,公厕6个,对道路两侧、交接点进行绿化美化,,种植36类绿化苗木24万余株。全面改善该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村庄环境总体水平较差,家庭卫生间以自家旱厕为主,农田垃圾以作为生活燃料为主,生活污水排放以直接倒入户外水沟为主。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范围持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2000年的月人均208元、60元提高到230元、70元。2005年成立了劳动保障所,累计转移劳动力达12400人。
2)主要特征
镇域北部、省道327沿线密集,南部、东部地区松散
从村庄总体布局看,镇域北部以及省道327沿线村庄数量较多,空间距离较近,部分村庄人口规模偏小。在镇域南部、东部地势较陡地段,村庄分布密度较低,相互之间空间距离较远,联系松散。
沿主干道、山谷、河流分布发展
镇域范围现有三分之二村庄位于省道103、省道327、省道518沿线,其余村庄大多沿水库、河流周边以及山谷分布。
村庄用地多呈带状发展
受具体地形条件限制,大部分村庄用地沿山峪、道路呈带状发展蔓延,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也不便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等规模村庄数量较多
镇域村庄人口规模相对接近,人均村庄人口规模为约700人,大部分村庄界于600-1000人之间,规模适度。
行政村所辖自然村较少
相对于其它乡镇而言,仲宫镇自然村数量较少,行政村与村庄位置基本一一对应,自然村数量仅为30个。
村庄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仲宫镇域村庄建设较分散,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防灾减灾。村庄环境普遍较差,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活力,直接影响了城镇的投资环境和村庄的综合实力。
村庄生产、生活污染严重,破环环境
南部山区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仲宫镇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项目以及生产生活设施都缺少环境影响评估,不同程度地污染周边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南部山区的旅游品质,尤其是2大水库周边的影响更为严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村庄分区松散、村庄间的协作和联系不紧密
村镇体系中除了镇驻地、基层村之间的竖向联系外,基层村与周边村庄之间,以及村庄之间的横向协作却很少,没有围绕中心镇驻地形成联系密切、分工协作明确、整体优势突出的镇村体系。
村庄同位竞争严重,缺乏有序引导
目前村庄自发开发较多,缺少区域统筹,形成村庄同位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需要从镇域全局的层面,协调好村庄之间的关系和定位。
村庄发展粗放,个体开发水平低下
以农家乐旅游、林果种植为代表的村庄发展模式,大多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阶段,缺少市场竞争力,会导致整个仲宫发展定位的降低。
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
包括乡镇合并后遗留的隐形障碍在内,部分干群对于行政建制的合并持消极态度,一定程度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建设。
(1)人口资源
全镇农业人口89906人中劳动力为4
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