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成长的智慧——孔子的教育故事给家庭教育的启示教育的智慧故事一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去集市上买菜。发现一位摊主正在给一人称白菜。称好后,买主付了钱。摊主将钱数了两遍,对买主说: “我说得很清楚,每斤八铢。你买了四斤,应该付三十二铢, 可你却只付了三十一铢。”买主斩钉截铁地说: “明明是四八三十一,你却说四八三十二,这不是坑人吗? ”摊主义愤填膺地反驳道: “四八三十二,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你却说我耍赖,简直是胡搅蛮缠! ”就这样,摊主和买家争得面红耳赤,越吵越激烈。子路看不下去了,劝买主道: “四八明明三十二,就一铢钱的事,还是补上吧! ”摊主这才发现为自己主持公道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于是连连道谢。可买主却不依不饶,竟将了子路一军:“亏你还是孔子的学生,竟然连常识性的知识都弄错了!你要是不认错,我们就去找你的老师评理去! ”子路顿时火冒三丈: “去就去。要是我说错了,我就将头上的帽子送给你。”买主也不甘示弱: “如果我错了,我就将头砍下来给你! ”于是,子路、摊主和买主三人一同去找孔子。见到孔子后,子路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请老师主持公道。孔子沉思片刻,严肃地对子路说: “买主说得对,四八三十一,你把帽子给他吧。”子路以为自己听错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既万分委屈,又暗自纳闷: “老师犯糊涂了吧? ”可碍于礼数,子路还是将帽子从头上摘下来,递给了买主。买主心花怒放,奚落了子路一番,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子路很不服气,迫不及待地问孔子: “先生, 明明是四八三十二,可您刚才为何评判说是我错了呢?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疑问,却反问道: “你觉得对错重要还是那位买主的性命重要? ”子路毫不犹豫地回答: “当然是性命重要。”孔子欣慰地说: “这就是了。那位买主显然是神智有问题的人,所以才固执地认为四八三十一。如果我说他错了,弄不好会闹出人命来,为了区区一铢钱把事情闹大,值得吗? ”子路恍然大悟。摊主也觉得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就心平气和地离开了。启示: 1 中国的传统道德,要求做人要恪守”仁智礼智信”,“仁”占据首位。孔子讲的“仁”,不仅是要有爱心,还要做到“克己复礼”。家庭教育要尤其注重教会子女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讲究做人规范的人。 2 道德不是空洞的,而是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家长要善于抓住具体的事件教育子女。着眼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才能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故事二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但他曾经非常不爱学习。孔子是如何教育他的呢?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道: “你爱好什么? ”子路回答说: “喜好长剑。”孔子说: “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 ”子路说: “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说: “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 ”子路幡然悔悟, 从此发奋学习。启示: 教育不能强迫子女接受你的观点,这是对家长教育智慧的考验。可行的办法: 一是善用比喻。二是因事明理。三是诱其反省。故事三孔子的学生曾参居住在卫国,生活极其贫困。用乱麻作为絮里的袍子已经破破烂烂,满脸因饥饿而浮肿,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此时他已经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带就会断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会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会裂开。尽管如此贫穷,他还拖着散乱的发带吟咏《诗经》里的诗歌。而就是这位贫穷到极点的人, 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成就,得以列入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启示: 1 人人都可以经过良好的教育而成才。认为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成才,是偏见。条件一般的家庭或许更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2 条件优秀的家庭不能有麻痹心理,有钱和有本领是两回事。有钱只是一时, 有本领方可长久。
孔子的教育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