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川崎病
概述
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中动脉 --1967年以前称为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1967年川崎(Tomisaku Kawasaki)在 日本对本病作了详细报导 --按临床表现又
第六节 川崎病
概述
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中动脉 --1967年以前称为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1967年川崎(Tomisaku Kawasaki)在 日本对本病作了详细报导 --按临床表现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 合征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洲为主,美国 每年3000例,日本已有15万病儿
概述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发病 率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 80%为5岁以下, 岁,男︰女=︰1-- 20%的病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在 日本和美国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支持感染(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逆转录病毒),但均未能证实--发病机制:微生物超抗原激活具有遗传易 感性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 致免疫性损伤 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
超抗原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 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 自身抗体 ↓ ↓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 ↓ 粘附分子(ICAM-1,ELAM-1,MHCII) ↓ ↓ 血管壁损害
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炎,累及小、中、大动脉,易累及冠状动脉 1~2周 大、中、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白 细胞浸润和水肿;以T淋巴细胞为主 2~4周 主要影响中动脉,弹力纤维及肌层 断裂和坏死,血栓形成,发生动脉瘤 4~7周 中动脉发生肉芽肿 7周~数年 血管内膜增厚,出现瘢痕, 阻塞的 动脉可再通
病理
持续1~2周或更长,达39℃~40℃ ,无脓性分泌物 ,杨梅舌,唇皲裂 ,肢端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 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可脱落 ,弥漫性红斑,肛周红斑和 脱皮 无菌性脑膜炎,消化道症状, 心血管表现
临床表现
结合膜炎
草莓舌
肢端硬性肿胀
唇皲裂
肢端甲下膜状脱屑
皮肤损害—多型红斑
颈淋巴结重大
疫苗接种处皮疹加重
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 每日3 ~ 5mg/kg -- 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预后 * 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 未经治疗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 20%~25%,%左右 * 50%的冠状动脉瘤于1~2年内消失, 但可留有管壁增厚和功能异常 * 复发率为1%~2%
感谢在场各位倾听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第六节 川崎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