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对联写彳13种基本技法
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
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在下曾指出散文诗并非现代才有,并非信口开河。)[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椿机》)。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那一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注:我们联栏的高手三星先生曾使用过这种技巧,但由于对犯复”的避讳,我们新手多数不了解其中的奥妙。)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白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注:还有连绵词对连绵词(包括词性),专用名对专用名(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官名对官名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寺寺。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
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白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乂寸”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X寸”,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
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